目前分類:2015俄羅斯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彼得霍夫

           彼得霍夫(Peterhof,霍夫為荷語庭院的意思)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西邊29公里處,由於聖彼得堡水深不夠無法容納大型戰艦和商船,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1703年奪得外海的科特林島(Kotlin Island)後立即在島上修建海軍基地。他於1705年首度提到彼德霍夫,從這裡可以望見科特林島且搭船往來相當便利。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咖啡屋外觀

           初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又逢早餐時刻,由於是當天報到旅館不供餐,需自行解決好在隔壁就是俄羅斯咖啡連鎖店--咖啡屋(Coffee house/КОФЕ ХАУЗ),二話不說就是它啦。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滴血救世主教堂1

           西元1881年3月13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行經格里博耶多夫運河(Griboyedov Canal)時,人民意志黨的成員對車隊投擲手榴彈,沙皇被炸嚴重出血送回冬宮幾小時後死亡。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為紀念亡父在此地點修建教堂,整個計畫由建築師帕蘭(Alfred Parland)及牧師馬雷舍夫(Ignatiy Malyshev)負責。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Nevsky Prospect)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最重要的街道,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原本計劃讓大街直通大諾夫哥羅德(Veliky Novgorod)和莫斯科(Moscow)。大街起點為涅瓦河畔的海軍部大廈(Admiralty building)終點為涅夫斯基修道院(Alexander Nevsky Lavra),這也是涅瓦大街名字的由來。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聖以撒主座教堂1

           海軍部大廈(Admiralty building)西南端是聖以撒主座教堂(Saint Isaac's Cathedral),以撒(Isaac of Dalmatia)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的主保聖人,建城之初這裡就存在教堂,經幾次翻修重建,第三代教堂於1802年才部分完成,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對此不甚滿意,1816年命令相關部門提出第四代聖以撒教堂的建造計畫。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涅瓦河

           源自拉多加湖(Lake Ladoga)的涅瓦河(Neva river)全長74公里最後注入芬蘭灣(Gulf of Finland),入海口是片荒蕪沼澤地帶,但因戰略位置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1709年關鍵的波爾塔瓦(Poltava)戰役擊敗瑞典後決心在這片沼澤建造新都,這就是後來的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由於涅瓦河在此段有許多分支,聖彼得堡內大小水道遍佈又被稱為『北方威尼斯』。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彼得保羅要塞

           自1720年後彼得保羅要塞(Peter and Paul Fortress)成為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駐軍地及關押高層或政治犯的監獄。1870年代重建的特魯別茨柯伊稜堡(Trubetskoy Bastion)成為主監獄,這裡曾關過許多俄國近代名人,包括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彼得保羅要塞

           1700年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為奪取俄國出海口與當時統治波羅的海(Baltic sea)的瑞典王國開戰,揭開長達21年的大北方戰爭,數月後俄軍遭到重創,彼得大帝為防備瑞典襲擊於1703年在涅瓦河(Neva river)北岸的兔子島(Zayachy Island)建造彼得保羅要塞(Peter and Paul Fortress),最初是由木頭及泥土所堆疊擁有六個稜堡(Bastion)的要塞,不過隨後由於瑞典將目標轉移至波蘭,該要塞從來沒被攻擊過,自1706到1740年間逐步用石頭取代原本的泥木結構。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列寧格勒車站

           從杜蘭朵(Turandot)餐廳離開後匆忙回旅館拿大行李搭地鐵前往列寧格勒車站(Leningradsky vokzal),這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車站由托恩(Konstantin Thon)所設計於1851年正式啟用,主要連接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1924年被改名為十月車站(Oktyabrsky vokzal)以紀念十月革命,1937年改為現名,注意俄羅斯國鐵官網車站仍以十月車站來稱呼。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杜蘭朵餐廳門 口

           來俄羅斯的第二天晚上就決定下重本來趟『一飯千金』的土豪體驗,莫斯科諸多奢華餐廳裡特維爾大街(Tverskaya Street)上的杜蘭朵餐廳 (Turandot/Турандт)是排行榜裡赫赫有名,沒想到入口異常樸素,連招牌都非常不顯眼。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姆姆1

           到莫斯科時經過多方延誤,全部打理好已晚上十點,大部分的餐廳都準備打烊,好在平價速食連鎖店『姆姆』(MuMu/МуМу)有些分店是24小時營業,找好目標就往乳牛店前進。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特維爾大街

           特維爾大街(Tverskaya Street)與紅場(Red square)北端相接,往西北延伸全長1.6公里的特維爾大街是莫斯科最精華路段。大街自十二世紀即存在為通往特維爾(Tver)大公國的道路,在中古世紀時它跟莫斯科競爭俄羅斯領導地位。十七世紀後成為貴族的聚居地,街道上豪宅林立,現為最高檔的精品購物街。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聖瓦西里大教堂1

           聖瓦西里大教堂(Cathedral of Vasily the Blessed)建於1555到1561年,這是伊凡四世(Ivan IV,又稱恐怖伊凡或伊凡雷帝)為紀念征服喀山汗國(Kazan Khanate)及阿斯特拉罕汗國(Astrakhan Khanate)的豐功偉業,命雅科夫列夫(Postnik Yakovlev)在原先聖三一大教堂(Trinity Cathedral)的位置設計新教堂,他以周圍八個小禮拜堂環繞中央大禮拜堂的概念打造,傳說伊凡四世在完工之際驚訝教堂的美麗,為避免他再設計出同樣的建築,命人將建築師弄瞎。1588年沙費奧多爾一世(Feodor I Ioannovich)在聖人瓦西里(Vasily the Blessed)之墓上方增建第十座小禮拜堂,由於聖人備受民眾景仰,來大教堂幾乎都會到聖人墓膜拜,此後該教堂就習慣稱為聖瓦西里大教堂。在十七世紀此教堂曾被俄羅斯教會當成至高無上的耶路撒冷聖殿(Jerusalem Temple)禮拜,大教堂的外型像巨大篝火直衝天空,複雜及令人眼花撩亂的設計讓人驚奇不已,這種奇特的造型在過去俄羅斯或者拜占庭的建築裡都是前所未有。聖瓦西里大教堂可能是古老俄羅斯木造傳統兼容義大利及拜占庭元素,所產生的劃時代鉅作。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國家百貨商場外觀1

           紅場東邊自古因交通及地理位置發展成繁榮的商業區,以伊因卡(Ilyinka)和瓦瓦卡(Varvarka)街為界由北而南劃分為上中底三個交易列(Trading Row),不同交易列的屬性略有差異,上交易列主要是零售,中交易列則為批發。1869年莫斯科市政府打算拆除舊有上交易列重新規劃,結果因貪腐醜聞及利益分配問題引發商家強烈反抗,他們組成委員會跟政府交涉,最後政府以合組公司模式進行重建計畫。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閱兵

           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東邊就是大名鼎鼎的紅場(Red Square),紅場名稱並非來自克里姆林宮紅色的磚牆,在俄文『紅的』(Krasnaya)另一解釋為『美麗的』,有人認為是因為東南端美麗的聖瓦西里大教堂(Cathedral of Vasily the Blessed)而得名,實際上在俄羅斯古老的城市如蘇茲達爾(Suzdal)的主要廣場都也稱為紅場。十六世紀伊凡三世(Ivan III)進行克里姆林宮大改造時把新建圍牆東邊清出一塊空地,這是紅場最早雛形,後來變成交易廣場越來越多木造商鋪在此搭建,到十七世紀末廣場上的木造建築被強制清空,『紅場』的名稱也在那個時候出現。蘇聯成立後將首都遷回莫斯科,紅場成為大規模閱兵的地點。二戰史上傳奇的『1941閱兵』也在此發生,1941年10月180萬德軍逼近莫斯科,初期紅軍只有125萬防守,首都岌岌可危但史達林(Stalin)堅決排除萬難依慣例在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舉行聲勢浩大的閱兵。數十萬紅軍走過主席台接受檢閱,隨後直赴西部前線抵抗德軍的入侵,當時廣場上震天欲響的『烏拉』(Ura/Ура,俄語萬歲之意),讓收到廣播的希特勒大為震怒。1990年695公尺長130公尺寬的紅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涅格林納亞河

           在十九世紀以前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西邊倚靠莫斯科河的支流涅格林納亞河(Neglinnaya River),因這條支流時常氾濫阻礙城市的擴張遂進行渠道引流計畫,原來的河床乾涸後變成大片空地。1812年拿破崙撤退後莫斯科滿目瘡痍,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進行大規模重建。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克里姆林宮近代

           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逝世後因無子嗣其弟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接任沙皇,在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進行加冕典禮後對原本巴洛克風格的大皇宮不甚滿意,任命建築詩人托恩(Konstantin Thon)著手重建,於1837到1849年完成大克里姆林宮(Grand Kremlin Palace)。1917年爆發兩次革命的俄國最後由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奪得政權,隔年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各黨政機關隨後在此辦公,列寧(Lenin)選擇元老院(Senate)作為個人住所。在史達林(Stalin)統治時期,克里姆林宮成為蘇維埃的象徵,1935年塔樓上代表沙皇的金色雙頭鷹被五角紅星取代。它於1955年七月向公眾開放。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蘇聯解體後成為俄羅斯聯邦行政總部。克里姆林宮南面俯瞰莫斯科河(Moscow river),東臨聖瓦西里大教堂與紅場,西接亞歷山大花園與無名烈士墓。紅色圍牆裡由四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樓組成,是俄羅斯克里姆林式建築的代表。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克里姆林宮中世紀

           十四世紀的莫斯科公國日益強大持續兼併鄰近領地。第六任大公頓斯科伊(Dmitry Donskoy)於1366到1368年間將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的橡木圍牆改建成白色石灰牆。其長子瓦西里一世(Vasily I)繼任後金帳汗國(Golden Horde)影響減弱,有餘力下進行內部擴建。來到第十八任大公伊凡三世(Ivan III,又稱伊凡大帝)於1502年消滅金帳汗國結束近三百年被蒙古人統治的命運,在完成豐功偉業之際他邀請義大利的建築師前來對克里姆林宮進行大改造,完成今日所見大部分雛型,伊凡大帝鐘樓(Ivan the Great Bell Tower)就是這時期所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Ivan IV,又稱恐怖伊凡或伊凡雷帝)建立俄羅斯沙皇國成為首任沙皇(Tsar),此後克里姆林宮一直為歷任沙皇的住所,直到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至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失去皇城光輝的克里姆林宮地位一落千丈漸被忽視。1812年拿破崙(Napoleon)短暫占領莫斯科,撤退時大肆破壞克里姆林宮,隨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進行修復。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克里姆林宮上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是俄國的權力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地標。它的擴展與莫斯科發展息息相關,克里姆林(俄:Кремль)一詞原指城鎮中心的堡壘。自十一世紀起斯拉夫人(Slavs)便在此定居,當時只是個小村莊。多爾戈魯基大公(Yuri Dolgorukiy)在1147年爭奪基輔王位的戰爭獲勝後,邀請盟友前來一個叫莫斯科的邊境地慶祝,這是史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他也因此被視為莫斯科的奠基者,他於1156年拓展此地修築泥木構成的防禦工事,但1237年蒙古人入侵時被破壞。1263年莫斯科及周邊地區被劃分出來,亞歷山德羅維奇(Daniil Aleksandrovich)被封為首任的莫斯科大公,第三任大公多謀狡猾又殘忍的伊凡一世(Ivan I)於1325年將俄羅斯地位最崇高的都主教聖人彼得(Metropolitan Saint Peter)從弗拉基米爾(Vladimir)移座至莫斯科,在主教的請求下於1326年建造克里姆林宮內第一個石造建築也是聖母升天大教堂(Assumption Cathedral)的前身。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西里爾字母

           西里爾字母(Cyrillic script)通行於斯拉夫語族大多數民族中的書寫系統,又被稱為『斯拉夫字母』,歐亞大陸約有二億五千萬人的語言是以西里爾字母書寫,最大的一支當然是俄語。西里爾字母創始於保加利亞第一帝國(First Bulgarian Empire),源於安色爾體(Uncial)希臘字母,還增添了連字和希臘文沒有的輔音。傳統上西里爾字母被認為是由基督教傳教士聖西里爾和聖梅篤丟斯(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在九世紀為了向斯拉夫民族(Slaves)傳教所創,但實際上是由其弟子創造並傳播,名稱只是表達敬意。跟西里爾字母相對的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拉丁字母(Latin script),這也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十八世紀初推行西式的字母形式,隨時間推移這些被大量用於書寫。現代西里爾字母很大程度上與拉丁字母相同。西里爾字母有多種拉丁化方式,包括把西里爾字母轉寫成拉丁字母,及以拉丁字母音譯其發音。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