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1西印度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不知名的印度廟

           來馬哈拉克西米站(Mahalaxmi station)的目的是為了參觀孟買最熱門的馬哈拉克西米寺。在梵文裡面『Maha』是偉大的意思,『Laxmi』是 印度教女神『Laksmi』的另外一種拼法,中文翻成『吉祥天女』。從地名來猜這裡當然會有供奉吉祥天女的寺廟。十八世紀末英國人決定將孟 買七島合併進行填海造陸的霍恩比填海工程(Hornby Vellard)時,這個區域工程屢屢坍方進行的很不順利,當時印度教的工程師夢到吉祥天 女的神像沈在附近海裡,遂派人去打撈並成功找回,之後工程順利完成,就在這裡建造馬哈拉克西米寺供奉女神。吉祥天女是印度教的幸福與 財富女神,傳統上被認為是毗濕奴(Vishnu)的妻子。吉祥天女的形象通常是一位美麗的女郎,有四隻手臂(有時兩隻),兩手持蓮花(象徵 吉祥),兩手拋灑金錢(象徵財富),身邊有數隻白象(通常為一對)相隨。在印度崇拜吉祥天女的最主要活動是印度教的第一大節日排燈節 。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郊區鐵路售票口

           昨天下午自納西克回孟買同樣是搭公車,這段路況比較好雲霄飛車的級數瞬間少了許多。到孟買已經是晚上六點多,長途公車不會開進市中心 ,一般最終的停靠點是外圍的達德拉區(Dadar),這邊是孟買連外兩條鐵路線的交會點,位在交通要衝上熱鬧的很。本來想再叫計程車到可拉 巴區(Colaba)找落腳處,考量到價錢和方便性跟好心的路人詢問後找到價錢不錯的旅館,最重要的是有冷氣,在印度都快忘記什麼是吹冷氣 的感覺。旅館附近有夜市,在隔壁上菜超級慢的大口咬(Big bite)餐廳吃完晚餐後,決定去逛逛兼散散步,不幸的是到那裡已經是十點多大 部分的攤販都收光光,只好回頭。當地正好在舉辦慶典,很像台灣的媽祖繞境人潮洶湧,鼓聲煙火聲不絕於耳。路邊還有商家提供善心食物, 以印度這麼多貧窮的人口,當然小銘走過的時候很大的一鍋食物只剩下少少的殘渣。一夜醒來之後,在印度的倒數第二天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是 『購物』,不過在那之前還是要把該去的景點走一下,表示我們真的是來玩的。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夕陽下的戈達瓦里河

           戈達瓦里河(Godavari river)發源馬哈拉施特拉邦西北部的納西克附近,源頭西距阿拉伯海僅80公里,但是哥達瓦里河流向東南,穿越德干 高原,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北部海岸注入孟加拉灣。全長1465公里,僅次於恆河為印度第二長河,為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戈達瓦 里河又被稱為南方的恆河,在古老的傳說裡『七隱士』(Saptarshi)之一的喬達摩(Gautama)跟他的妻子住在源頭的丘陵上,喬達摩用來儲 存稻米的穀倉有天被一隻牛跑進去偷吃稻米,隱士想把牛趕跑沒想到牛卻因此而死掉,為了洗去這個罪孽隱士請求濕婆神將恆河移到這裡以洗 淨他的住所,濕婆神遂運用神力搬動恆河,形成戈達瓦里河。在每十二年舉辦一次的浴河節(Pushkaram festival)來自各地成千上萬的信徒 會浸泡在戈達瓦里聖河中以洗淨自己的罪。浴河節每年輪流在印度十二條聖河中舉行。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納西克街景1

           從奧蘭卡巴出發的公車沿途走走停停,到達終點納西克已經下午一點,果然是五個小時。好在每個停靠站都會有小販聚集在窗邊兜售食物(印 度版花生糖、香焦乾、爆米香),這樣邊買邊吃也不覺得餓。納西克的公車總站落在市區中心,趁機去印度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 換盧比,不然都快沒錢花啦!國營銀行的匯率比較好,不會有高額的手續費,想當初在孟買機場的湯瑪斯庫克銀行(Thomas cook bank)換, 給你看的匯率是1:48(美金對盧比),等到扣掉詭異名目的手續費後實際只拿到1:45.2,真是太黑暗了。不過國營銀行手續很麻煩,要填一 大堆表格,連你要拿來換匯的美金都要清楚的填上每一張鈔票上的編號,行員也真是標準的公務人員,就待在旁邊看你慢慢填,絕對不會幫你 的,小銘跟阿明換個盧比前後花了一小時。出來後我們決定搭嘟嘟車跨過戈達瓦里河到市區北邊的潘查瓦提區(Panchavati)去,這裡有LP推 薦便宜住宿阿彼錫旅館(Abhishek hotel),而且距離聖河重要的景點很近,走路就可以到達。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奧蘭卡巴公車站外觀

           參觀完這次西印度的重點艾羅拉和阿姜陀石窟後,也是準備離開奧蘭卡巴這個不令人怎麼喜歡的觀光城市前往下一站的時刻。一大早就請前兩 天包車的司機載我們到公車總站。前兩天包車太過奢侈的行徑讓我們有深深的罪惡感,所以決定要更像個背包客選擇最便宜最刻苦的移動方式 『搭公車』。(事後證明這真是這趟旅行裡面最辛苦的部份,連身經百戰的牟都被嚇到)公車總站落在市中心,旁邊緊鄰公園,被一大群樹木 包圍,昨晚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找到。對面有一排民營巴士公司,想要座的舒服點的可以考慮,價錢也不比公營的貴上哪裡,只不過時段比較沒 那麼密集。從奧蘭卡巴到納西克(Nasik)的私人巴士問來問去就只有夜車時段,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在印度不搭夜車也好,像這種所有人開車 都橫衝直撞的國家,夜晚搭車應該危險指數爆高。小銘回想起先前去尼泊爾前收集相關資料,LP上很正經的建議千萬不要搭夜車,因為這是所 有尼泊爾最危險的活動,比泛舟、滑翔傘、山區健行還可怕。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第十七窟壁畫1

           阿姜陀石窟的壁畫內容很多來自『本生經』(Jataka)。本生經是記錄佛陀前世的故事的典籍。佛陀自說本生故事的主要目的,在透過種種的故事、譬喻教化弟子,因此本生經中,處處表現出道德的教訓,醒世的箴言、寓言、格言、機智等。本生經中關於俗語來源的解釋、神話、民間信仰、宇宙形成的說明及含有童話風格的東西、傳說、稗史等相當的多。由本生故事中可以採擷到的,不僅僅有關於佛及弟子的多生事,還有佛陀時代及佛世以前的印度風貌、法制、民間故事和佛教教義。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石窟內佛像

           大乘(Mahayana)佛教一詞具有雙重涵義。第一層是指『歷史時期』。大乘佛教一般推測是西元一世紀左右從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發展出 來的。大乘佛教將保守修自心者稱為『小乘』,因其只度自身之故;而修菩薩道者,則稱為『大乘』,因其度眾生多。大乘佛教在龍樹 (Nagarjuna, 150-250)之前沒有長期安定的組織,而『上座部』佛教長期由王權支持,大乘佛教因此遭權力驅逐並被稱為非法。故在歷史記 載的保存上,大乘在早期遺下的記載相當少。歷史上將現存大乘佛教史料時代以後的時期統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資料空白的歷史時期被稱 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另一層則是根據教理區別而分的派別,『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並列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上座部』 佛教與『大乘』佛教則是今天教理之區別。佛教進入大乘時期後,新修建的石窟內外開始都裝飾著佛像,連先前石窟內部也都加上壁畫。佛祖 的雕像也放在僧院內,僧院也逐漸演變成為佛堂。後來隨著崇拜偶像意識的加強,連印度教的東西也開始加入。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石柱上的壁畫

           部派佛教是指早期佛教發展中,『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這個時期。在佛陀滅度之後百年,僧團因為意見不同產生 爭議。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耶舍比丘,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至毗舍離舉行第二次集結(稱為七百集結或毗舍離集結),會中做出決議, 認為東部比丘僧團對於戒律的十種看法是錯誤的。然東部比丘僧團不同意這個看法,自行集結會誦訂定戒律。因七百集結代表了上座長老的看 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團,稱為『上座部』;而東方比丘僧團則稱『大眾部』。這是佛教僧團最早的分裂,所以又稱為『根本分裂』。阿姜陀 居中的幾個石窟建於西元前二世紀,具有上座部佛教,或稱小乘佛教(Ninayana)風格. 早期的佛教徒遵從佛祖的教導,研究為主祭拜為輔, 早期佛教學堂也就是思想探索弘揚佛法講經佈道的地方,石窟比較簡樸沉穩,一般只用象徵手法來紀念佛陀,如蓮花、菩提、法輪等,不直接 雕刻佛像。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阿姜陀地圖

           阿姜陀石窟(Ajanta caves)位於德干高原的文達雅山的上,建於西元前200至西元600年間,距離阿金薩(Ajintha)村3.5公里處,在一個林 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較近的城鎮有60公里遠的賈爾岡(Jalgaon)。河谷底部是瓦格拉河(Waghora river)。沿途有29個洞窟,分佈在河 谷南側陡峭的岩壁上,距離河面大約10到33公尺。每個石窟的大小不一,最大可達15公尺。石窟主要由舉行佛教儀式的支提(Chaitya,塔廟, 9,10,19,26,29號窟)與供僧侶修行用的精舍(Vihara)兩種類型。據說唐朝玄奘法師在西元638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訪問阿姜陀石窟。西 元十世紀後印度佛教漸趨衰落,石窟漸漸淹沒於荒煙漫草之中。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比比卡墓園1

           第一次見到比比卡墓園(Bibi Ka Maqbara)照片的人,多數會誤認成泰姬瑪哈陵(Taj Mahal),不過再仔細瞧瞧好像小了一號,莫不會印度也跟大陸同樣流行山寨文化,某個地方政府為了招攬觀光客,蓋個『山寨版泰姬瑪哈陵』吧!其實比比卡墓園又被稱為小泰姬瑪哈陵,跟泰姬瑪哈陵真有點歷史淵源。比比卡墓園由蒙兀兒帝國阿朗沙(Azam Shah, 1653-1707)王子在1679年為紀念他的母親,即奧朗傑伯(Aurangzeb, 1618-1707)的妻子拉比亞烏德道拉妮皇后(Rabia-ud-Daurani Begum)所建造。奧朗傑伯是帝國第六代皇帝,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修建泰姬瑪哈陵的沙賈汗(Shah Jahan),奧朗傑伯於1659年自父親手中奪得帝位後將首都遷至奧蘭卡巴(Aurangabad)。當時整個帝國的重心在奧蘭卡巴這也是為什麼比比卡墓園會建在城市北邊。蒙兀兒帝國自奧朗傑伯後開始走下坡,當然不可能再負擔的起像修建泰姬卡哈陵那樣龐大的負擔,縮小的格局顯出帝國的暮氣沈沈。比比卡墓園嚴格來說是泰姬媳婦的墳墓,基於尊重婆婆小一號這也是應該的呀!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遠眺道拉塔巴德堡

           道拉塔巴德堡(Daulatabad Fort)位在奧蘭卡巴北方13公里處與艾羅拉石窟在同一條路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古世紀堡壘之一。最早由亞 達瓦王朝(Yadava Dynasty)的Bhillama五世於1187年所建立,當時叫做德瓦吉里(Devgiri),隨後的一百多年間在不同的征服者中轉手。德 里蘇丹國的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Muhammad bin Tughluq, 1300-1351)於1325年繼承王位後決意要將蘇丹國擴展至新近征服的印度南部, 為了鞏固印度南部的控制權,他在1327年將首都由德里遷至德瓦吉里,改稱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意思是繁榮之城。他不僅將政府機構 遷至新都,還強制將德里全體人民遷至新都。這個計劃剛好在夏季執行,道拉塔巴德不完善的供水導致許多人死亡。兩年後,首都又遷回到德 里,大批民眾在兩次遷都的過程當中死亡,據稱遷都到德里後的數年時間內,德里如同鬼城。之後同樣隨著朝代更換統治者。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凱拉薩神廟正面

           凱拉薩神廟(Kailasa Temple)不僅僅是艾羅拉石窟也是整個印度石雕建築驚人的成就。相信沒有人不會被它壯觀的格局所震攝,神廟縱深約 80公尺,寬約40公尺米,高約32公尺,面積是名列世界七大奇觀的雅典『巴特農神殿』(Parthenon)的兩倍大,很難想像這麼巨大的神廟是怎 麼開山鑿壁雕成的。凱拉薩神廟是拉什特拉庫塔王朝克利希那一世(KrishnaI, 756-774)下令建造,克利希那一世是王朝的開拓者,在他四處 征戰下開創輝煌的黃金時代,為了紀念個人偉大的成就,決心依照傳說中濕婆神隱居的神山--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為模型建造神廟。凱 拉薩山就是藏人所說的岡仁波切峰,在現今的阿里地區,三大聖湖之一的『瑪旁雍錯』也在旁邊。以七千多名勞工,前後共費時150年才完成。 整個神廟包括全部裝飾雕刻細節,都是山麓上一整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岩峭壁被鑿空雕鏤而成。從崖頂向地面挖掘,切削出三面石壁,中間鏤空 的神廟猶如從地上陡然升起,修造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壯麗豪華,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處里程碑。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羅瓦納撼動凱拉薩山

           印度教(Hinduism)一詞是19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多種名字來稱呼自己的宗教,如『吠陀信仰』、『毗濕奴信 仰』、『濕婆信仰』等。事實上不同教派教義的區別很大,因此也有觀點認為印度教不是單一宗教,而是一族有一定共同點的宗教。印度教與 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 ,大約在9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Shankara)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是 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個 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印度教和佛 教同樣相信因果報應, 可能是兩種宗教互相影響的結果。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第十窟內部1

           佛教產生並流傳開始於古印度,大約在西元前6~5世紀創始人悉達多(西元前565~485)創立佛教。佛教興起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國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刹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於是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佛教也是其中主要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摩揭陀國(Magadha)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從西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印度本土則由於西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再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石柱上的雕刻

           傳統參觀艾羅拉石窟都是以奧蘭卡巴為據點在搭約一小時的車到石窟,當地的觀光局每日有專車往返石窟。這次我們為了方便起見還是砸重金 包車(2000Rs),八個人連同司機要擠進一輛小休旅車,司機旁邊座小葛跟孫董,中間座位塞小銘、阿明和老魯三個體型較大的男生,最後面 放行李的空間則委屈牟、張三和佩姬(小葛姊姊),所有的空間都不浪費,讓小銘想起孟買街上擠滿人的公車。雖然很擠但這還不是最震撼的 ,印度人開車都很猛,『狂按喇叭』是最基本的技能,『蛇行超車』才稱的上是強者,有次司機跨到對車道在快跟來車對撞的驚險時刻之際成 功超車,下到我們八個冒了一身冷汗。剛進艾羅拉石窟就有好幾個自薦要當導遊的印度人,只不過我們的英文實在沒有強到聽的懂這類專業的 介紹。在不浪費珍貴的盧比之下當然是推掉,通常都會沿路纏著,這時只要反問他『你會說中文嗎?我們只要中文的導遊』就會知難而退。參 觀的當下依靠的只有『地球步行』這本旅遊書,不過介紹內容的還是有限。現在就憑小銘不完整的照片慢慢回顧吧!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艾羅拉石窟簡圖

           艾羅拉石窟(Ellora caves)距離奧蘭卡巴(Aurangabad)約30公里,是印度石刻建築(Rock-cut architecture)的代表,於1983年被聯合國 列為世界遺產。自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Asoka)在比哈省(Bihar)建造石刻佛寺開始至西元十世紀止,這段期間印度盛行石刻藝術,歷代王 朝耗費許多人力物力興建石刻神廟來展現對神的敬仰。艾羅拉石窟是西元五世紀至十世紀由統治此地的遮盧迦王朝(Chalukya)和拉什特拉庫 塔王朝(Rashtrakuta)所逐步開鑿,34個修道院與寺廟依序排列著高深的玄武岩峭壁上,綿延逾2公里;這些緊緊相依、毫無中斷間隙的遺跡 忠實地將古印度文明呈現在世人眼前。艾羅拉石窟為一風格獨特的藝術創作與輝煌的工藝成就;石窟內印度教、耆那教(Jain)、佛教的聖殿 和平共存,更展現出顯現出當時統治此地國王的宗教包容性。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象島石窟

           象島(Elephant island)是孟買港灣中的島嶼。面積10-16平方公里,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搭船單程需要一個小時。最早這個島被稱為 加拉普利(Gharapuri),意思是石窟之地,島上有數座在岩壁鑿出的石窟神廟,大概建於西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 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這隻石刻大象在1814年被英國人移到孟買的維 多利亞花園。德干地區(Deccan)的人在這裡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統稱為象島石窟(Elephant caves)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 的第一窟濕婆(Shiva)神廟。從象島山坡上的石階進入濕婆石窟神廟,就好像進入印度教主神濕婆的洞府。象島石窟濕婆神廟被稱作『濕婆之 家』。這些石窟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印度門1

           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位於城市南端海岸邊的阿波羅碼頭(Apollo Bunder)。建於1911年,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到訪而建造,落成 於1924年,是一座玄武岩製成的古吉拉特式(Gujarat)拱門,上有四座塔樓,高26公尺。諷刺的是24年後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最後一批駐紮的軍 隊也是從這裡離開。首都德里也有一座印度門那是英國殖民政府為了紀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印度將士,於1921年所建,用來平撫印度 人民不滿的情緒。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維多利亞車站

           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Terminus)是印度維多利亞時代哥德式復興風格兼融合印度傳統建築元素的典範。由英國建築師史蒂文斯(F.W. Stevens)設計的這座建築成為孟買這座『哥德式城市』和印度重要的國際商業港口城市的象徵。火車站的建造從1878年開始,有華麗的尖塔、 撐牆、楣飾與彩色玻璃,中央圓頂上屹立著進步凱旋像,堪稱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之作,1887年竣工後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而命名。 它的位置也是1853年亞洲第一條,由孟買通往45公里外Thane市鐵路的起點。1996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執政的濕婆神軍黨根據 其恢復印度名稱的政策,將車站更名為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以17世紀統治此地著名馬拉地帝國 (Maratha Empire)的首任國王命名。這也是目前常被使用簡稱CST的由來。2004年7月2日,這座車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如今 每天有250萬名旅客出入。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維多利亞港

           你能想像在巴西上空一隻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擾動了空氣,可能導致遙遠的德州發生一場暴風雨。蝴蝶效應來源於美國氣象學家勞侖次 (Lorenz)於60年代初的發現,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九月三十日下午一點 的中正機場四處覆蓋著醜不拉機的整修帆布。從台灣南北聚集的背包客準備開始十天的印度之旅。首先當然是向航空公司報到,這次搭的是傳 說中空姐最美麗服務最親切失事率也最高的『中華航空』。大夥都非常有背包客精神,捨棄厚重的行李箱改用背包,除了牟、張三和小銘帶行 李箱外。尤其是牟的超大變形金剛行李箱,讓小銘不由得聯想到他是要去印度定居,出國托運時就高達19.3kg。報到完成後,迅速的出境等待 兩點多的飛機。在等候大廳前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眼看逼近預定起飛時間還是不見登機廣播。忽然一個老金絲貓跑來批哩啪啦的講了好一陣 子,原來是在抱怨飛機引擎被鳥擊需要徹底檢查害他行程耽誤等等。耽誤到的也不是只有他的行程,再晚一點我們也會接不上印航的班機。

文章標籤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