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第十七窟壁畫1

           阿姜陀石窟的壁畫內容很多來自『本生經』(Jataka)。本生經是記錄佛陀前世的故事的典籍。佛陀自說本生故事的主要目的,在透過種種的故事、譬喻教化弟子,因此本生經中,處處表現出道德的教訓,醒世的箴言、寓言、格言、機智等。本生經中關於俗語來源的解釋、神話、民間信仰、宇宙形成的說明及含有童話風格的東西、傳說、稗史等相當的多。由本生故事中可以採擷到的,不僅僅有關於佛及弟子的多生事,還有佛陀時代及佛世以前的印度風貌、法制、民間故事和佛教教義。


2第十六窟入口

           第十六窟外面有條小路,是在岩石上鑿成的,從石階下去有一門,門外兩旁各有一隻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門。內部屋頂非常高,空間頗大,但仍然是簡樸的後期石窟。十六窟聞名的是牆上的壁畫,左廊上殘留的是難陀(Nanda)出家的故事,難陀是佛祖的弟弟,佛祖得道後成功引渡難陀出家,他的新婚妻子孫陀利(Sundari)是國中最美的女人,在聽說丈夫要出家突然而不省人事的場面。


3第十六窟雕像

           佛祖為什麼要渡化他的弟弟出家?有個有趣的說法,據說難陀性好漁色庸碌無能,未來繼承王位時國家很可能毀在難陀手上。佛祖為了故國的百姓幸福決定把不適合擔任國王的弟弟用神通渡化。


4第十七窟天花板    第十七窟的壁畫保存相當好,可以說與第一窟並列阿姜陀的重要景點。入口的天花板就是華麗的彩繪。左邊牆壁殘留著印度珍貴的『六道輪迴圖』(真的是殘留,整個圖畫斑駁的不像話)。右邊部分是『醉象臣伏』,那些試圖殺掉佛陀將教團據為己有的提婆達多(Devadatta)飼養的瘋狂大象群,來到佛陀面前也變得馴服。一進入石窟四面八方都是色彩鮮豔的壁畫,內容大多取自『本生經』。 5第十七窟壁畫2

           老實講很難看的懂在畫什麼。沒有嚮導解說只能憑感覺,再來這些圖畫也真的殘缺不全,很多連環圖到中斷就模糊掉,很不好認。即使如此牟還是很認真的拿著『地球步方』像機器人一樣不斷的重複書中內容。


6第十九窟入口

           第十九窟建於五世紀後期,是支提(Chaitya)窟,前院入口處以圓柱支撐的走廊,上面有採光用的馬蹄形大窗戶,周圍牆壁上雕刻著許多佛像,這個入口的造型成為典範被很多後來的石窟模仿。這是阿姜陀三個大乘佛教時期建造的支提之一,跟第九、十兩窟比較,雕刻的精細和華麗程度明顯提升許多,有人認為入口這些佛像是後來才加上去的,尤其是粗糙的小佛像大概是平民百姓進奉給佛祖的。


7第十九窟主殿

           內部的佛塔與佛像合為一體,頂端到達屋頂,好像連天都能夠到似的。跟部派佛教的九、十窟相比,排列的柱子上多了精細的花紋,柱子上方也雕了許多精美的佛像。


8第二十四窟入口

           如果有人想看看開鑿到一半的石窟長什麼樣子,第二十四窟是很好的選擇。大乘佛教時期的石窟主要修建於462到480年間哈裡遜納(Harishena, 475-500)在位期間,哈裡遜納逝世其兒子繼位後沉溺於玩樂,遭受其他國家入侵伐迦陀迦王朝正式滅亡,部份石窟修建到中途被迫停止。這個未完成的石窟大概也是在這種時空背景下被迫終止。


9第二十四窟內部

           進去裡面請務必穿好你的鞋子,正常來說進入有佛像的石窟要脫鞋表示尊敬,但這個是未完成所以不用脫。如果不小心脫了後你會真實的體驗到什麼叫做來自印度千年傳統的腳底按摩。


10第二十六窟臥佛

           第二十六窟是比十九窟還晚開鑿著的支提,在裝飾的華麗程度也過之而無不及。某些程度上來講二十六窟也受到伐迦陀迦王朝滅亡的影響,內部有些石雕仍未完成。側廊左側橫臥著印度最大的涅檠像,這尊石佛雕的栩栩如生,精準的把佛祖的法相臨摹的微妙微俏,站在佛祖的側面深深的感受到佛祖慈悲的眼光投注在身上。牟在這裡要求小銘和孫董擺姿式照相,被當成玩具操弄。


11第二十六窟入口

           二十六窟的入口跟十九窟的很相似,不過就完整性來說十九窟保存的最好,看的出來有些地方遭到破壞,最明顯就是圓柱支撐的走廊被削去。


12第二十六窟主殿

           二十六窟內部是阿姜陀所有支提裡面雕飾最華麗,可說是整個佛教石雕建築發展的極致,這張照片角度也是印度官方用來當成宣傳海報。雖然雕刻複雜但樸實的石頭色透露出無盡的神聖莊嚴感,細觀之下處處都有著大小不同的佛像,整個支提彷如西方極樂世界般充滿著滿天神佛。側廊除了佛入槃涅像外,裡面還有佛教傳說裡最富戲劇性的降魔成道的雕刻。攻擊在菩提樹下冥想的悉達多的魔王波旬、誘惑他的魔王的女兒們都被雕刻出來。


13第二十六窟天花板

           時間回到西元前五世紀的北印度,佛祖80年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終成正果。追求者也四散而去,佛滅之後佛陀的追求者就自稱為佛教徒。希望通過苦修身心, 最終能達到涅槃的境界,在隨後的200-300年中,佛教的真締由這些佛教徒廣傳四方。


14第二十六窟天女雕刻

           印度的早期佛教在孔雀王朝達到了巔峰,阿育王在發動了一場殘酷的侵略南印度的戰爭之後,突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在皈依了佛教之後,大力宏揚佛法網羅各路高僧。一時間,王朝的首府華城高僧齊聚,談經說法好不熱鬧。阿育王也大力向國外推行佛法,其中南傳線路最為成功,從北印度逐漸傳到南印度、錫蘭、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可惜隨著阿育王的過世,佛教在北印度的巔峰期也就結束。婆羅門教捲土重來,北印度又成為婆羅門的天下。這時的南印度對於佛教徒來說,相對偏安是靜修的好去處。在德干高原一個偏遠的山溝,來了群不知名的佛家弟子,他們來到了月牙型花崗岩崖壁前停住不走。不知是因為這裡如畫的風景讓人留戀,還是因為雨季來了需要找個遮雨之處,已無人知曉了。他們爬上山崖,一錘一鑿地掏出了幾個石窟作為他們靜修的學堂,住下不走了,他們在習佛靜修之餘,也在僧房的四壁刻像或繪畫,表達對佛祖的敬仰。洞外放置的水盆可以將陽光反射入洞,為洞內提供天然的照明,他們就把這個新家叫做阿姜陀,意思是靜思佛學院。後來石窟越鑿越多,名氣越來越大連國王也來贊助修築,設計也日趨精細。十世紀後隨著印度佛教的滅亡石窟也被人遺忘。誰能料到一千年之後,石窟進入世界遺產成為著名景點,也為曾經極盛一時的印度佛教留下永垂不朽的註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印度 阿姜陀 大乘佛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銘 的頭像
    小銘

    小銘(Prokaryotic)的微小世界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