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石柱上的壁畫

           部派佛教是指早期佛教發展中,『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這個時期。在佛陀滅度之後百年,僧團因為意見不同產生 爭議。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耶舍比丘,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至毗舍離舉行第二次集結(稱為七百集結或毗舍離集結),會中做出決議, 認為東部比丘僧團對於戒律的十種看法是錯誤的。然東部比丘僧團不同意這個看法,自行集結會誦訂定戒律。因七百集結代表了上座長老的看 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團,稱為『上座部』;而東方比丘僧團則稱『大眾部』。這是佛教僧團最早的分裂,所以又稱為『根本分裂』。阿姜陀 居中的幾個石窟建於西元前二世紀,具有上座部佛教,或稱小乘佛教(Ninayana)風格. 早期的佛教徒遵從佛祖的教導,研究為主祭拜為輔, 早期佛教學堂也就是思想探索弘揚佛法講經佈道的地方,石窟比較簡樸沉穩,一般只用象徵手法來紀念佛陀,如蓮花、菩提、法輪等,不直接 雕刻佛像。


2第九窟

           部派佛教時期支提的特色是後部安放一鐘塔形石雕聖物,聖物內安放佛祖舍利。石窟內並無端坐正中的佛像,這是因為早期佛教不允許將佛祖 人格化。佛即是佛,無影無蹤法力無邊。第九窟是早期佛殿的代表,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整個石窟代表佛的心靈身體,3公尺高的舍利塔代表 佛的涅槃,石窟的蒼穹式拱頂刻上一條條線狀石條,就代表佛的肋骨。相片中的管理員說將Rs放在舍利塔上有祈福的效果,結果小銘放上去的 10Rs才一走出石窟就看他馬上收進口袋裡。


3第九窟窗戶

           第九窟入口上頭有幢巨大馬蹄形窗戶。同時期的佛教木造建築流行這種型式的窗戶,很顯然當時修建石窟的僧人仿造木造佛殿的風格。小銘只 能說當時的僧人真的都很閒,馬蹄形窗戶要刻很久吧。


4第十窟

           緊鄰第九窟的第十窟被認為是整個阿姜陀石窟群裡面修建最早的。長28.5公尺寬12.1公尺高11公尺,規模比第九窟大,兩個風格非常近似。第 十窟最著名的就是當年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在右邊第13根柱子大約3公尺高處寫下的字『John Smith,28th Cavalrv.28th April 1819』。史密斯當時站在堆積了1.5公尺厚的泥土上,所以不用懷疑他為什麼可以寫在這麼高的地方。


5第十窟天花板壁畫

           大伙找了老半天都找不著,牟決定開外掛,請管理員充當解說員。管理員還趁遊客比較少的時候偷偷帶我們到佛塔後面的迴廊看壁畫,當然該 給的禮數還是有給啦!這些漂亮的畫當然是後人畫上去的,不要忘了早期佛教是不畫佛像的。

arrow
arrow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