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索菲雅大教堂出來後先回旅館休息順道吃中餐補充熱量,昂貴的早餐讓我们有點被嚇到,中午改挑經濟實惠的漢堡王(兩人16TL)。三月 中的伊斯坦堡還是很冷,尤其在沒有半點陽光的陰雨天,室外的溫度只有五度上下,不過再怎麼冷還是得離開溫暖的旅館前往下午的目標『地 下水宮殿』(Yerebatan Sarnıcı)。
地下水宮殿入口就在聖索菲雅大教堂南側對面,入口是家不顯眼的民宅,招牌很小一不小心就會忽略它的存在。不過不用擔心,地下水宮殿非 常熱門外面總是排滿等著進入的遊客,找尋有人排隊的地方準沒錯。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遷都君士坦丁堡。爲了防禦外敵,他把這座城市打造得固若金湯。外部防禦問題解決了,但是如果 敵人對城内的飲用水下毒怎麼辦?經過再三思考大帝決定在城内建造隱祕的巨型水窖,一旦敵人對城内飲用水投毒或是圍城太久導致水源用盡 ,便可啟用水窖以解燃眉之急。帝國的奴隸們開始從遙遠的安塔托利亞(Anatolia)神殿搬運石柱來建造水窖。耗時近200年到查士丁尼大帝( Justinian I)這座宏偉而隱祕的地下水宮才得以建成。查士丁尼大帝更動用七千名奴隸在教堂廢墟上予以擴建,還在城内修建長長的引水槽。 城東部森林的淡水透過城市水槽牆運送得以源源不斷地流向這裡。地下水宮殿儲水量達10萬噸之多,如果蓄滿水據說可供當時全城人喝一個月 。奧斯曼(Ottoman)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進行大規模屠城,以致土耳其人不知道這座隱蔽的地下水宮殿。這也讓一些幸存者得以藏匿其中免 遭不測。1545年奧斯曼帝國請來的法國學者在無意中發現不少當地居民從地下一桶桶運水上來,有的還會捉到幾條魚,才找到這座藏於地下的 神奇宮殿。但遺憾的是此後的數百年間地下水宮一直處於廢棄狀態。直到1960年代,荷蘭考古學家才在藍色清真寺附近第二次發現地下水宮殿 。
地下水宮殿是座長140公尺寬70公尺的蓄水池。屋頂是由高9公尺的石柱排成12行共336根圓柱所支撐,每行有28根石柱兩兩間隔4.8公尺,屋頂 是由石柱透過拱門分散力量所支撐。這些石柱都是由古老建築收集而來。
為方便遊客參觀現在只留存底部幾英吋的水,整齊排列的圓柱在燈光和水面的映照下呈現亦幻亦真令人着迷的景色。在諸多石柱中有三根造型 獨特,樹紋及孔雀眼紋路的『眼淚之柱』是爲了紀念當年修建聖索菲亞大教堂而慘死的奴隸们。
另外兩根是底部刻有梅杜莎(Medusa)頭像做支撐的石柱,一個倒放一個側放。爲何當年要建造兩根『美杜莎頭像之柱』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有人說當時這麼設計是爲了『鎮池』,防止惡靈入侵水宮殿。
離開冰冷的地下水宮殿後越過聖索非亞大教堂(Aya Sofya)會到達漆有紅色外牆的建築,這是著名的許雷姆浴室(Haseki Hürrem)。依慣例 每座清真寺區域裡面或者附近都必須要有公共浴室,即使是改建成清真寺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也不例外。這是蘇萊曼大帝(Süleyman I)於1556 年命令天才建築師錫南(Sinan)以他的妻子許雷姆為名修建。這座浴室營業到1910年才關閉,最近幾年曾被私人做為地毯店,目前關閉中,文 化部正與業主討論是否重新做為浴室。
這座浴室公認是錫南最傑出的設計。雖然不對外開放,搶眼的外牆讓很多遊客特地繞到這裡拍照留念。我们當然也不能免俗的在解說牌前拍照 留念。順著往南的路徑走就是藍色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