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逝世後因無子嗣其弟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接任沙皇,在克里姆林宮(Moscow Kremlin)進行加冕典禮後對原本巴洛克風格的大皇宮不甚滿意,任命建築詩人托恩(Konstantin Thon)著手重建,於1837到1849年完成大克里姆林宮(Grand Kremlin Palace)。1917年爆發兩次革命的俄國最後由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奪得政權,隔年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各黨政機關隨後在此辦公,列寧(Lenin)選擇元老院(Senate)作為個人住所。在史達林(Stalin)統治時期,克里姆林宮成為蘇維埃的象徵,1935年塔樓上代表沙皇的金色雙頭鷹被五角紅星取代。它於1955年七月向公眾開放。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蘇聯解體後成為俄羅斯聯邦行政總部。克里姆林宮南面俯瞰莫斯科河(Moscow river),東臨聖瓦西里大教堂與紅場,西接亞歷山大花園與無名烈士墓。紅色圍牆裡由四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樓組成,是俄羅斯克里姆林式建築的代表。
1451年夏天蒙古軍隊逼近莫斯科,都主教約拿(Jonah)禱告鼓舞。7月2日聖母法衣存放節這天清晨,蒙古人突然解除包圍撤退。為紀念在此建造聖母法衣存放教堂(Church of laying our lady's holy robe)。1485年重建成這座金色圓頂的雪白小教堂。
多棱宮(Faceted Chamber)由義大利建築家於1487年奠基,伊凡三世(Ivan III)想要能舉行重要會議的地點,宮殿於1491年落成。牆壁由磚塊砌成,朝著大教堂廣場的東面鑲上四面體的白石,多棱宮因此得名。這個石頭加工技術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特。
多棱宮主要接待廳位於第一層,500平方公尺的大廳裝飾著镀金雕刻及輝煌壁畫,西面與聖門廳銜接,外面石製樓梯通往東南角,這就是歷任沙皇加冕大典時出發的起點紅色門廊(Red Porch)。現有巴洛克風窗戶外框則是十七世紀末所添上。
聖母領報大教堂(Annunciation Cathedral)起初是大公家族的小禮拜堂。後來小禮拜堂被拆除,大教堂於1489年竣工於4月7日領報節落成。1508年瓦西里三世(Vasily III)下令將教堂的圓頂鍍金,聖像壁上的聖像畫嵌以金、銀、珍珠。
最初聖母領報大教堂只有三個圓頂。首任沙皇伊凡四世(Ivan IV)在對外戰爭連接勝利之餘,為使教堂符合君主的規模,於1560年代下令在走廊的四個角上增建四座附屬小教堂,教堂西部上方修建兩個封閉式圓頂。屋頂和九個圓頂被覆上一層鍍金的銅片,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
大天使教堂(Archangel's Cathedral)由伊凡一世(Ivan I)於1333年所建,1340年逝世時根據遺囑安葬於此。後來歷任的莫斯科大公和彼得大帝前的沙皇也都埋在這裡。1505年伊凡三世在去世前下令拆除老舊的教堂重建於1508年竣工。
大天使教堂以正面富麗莊嚴的裝飾令人讚歎。壁畫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肖像畫畫廊,包括歷代大公、公爵、沙皇,被安葬在教堂中的亡者及他們的祖先。大天使教堂為紀念米迦勒而建,人們認為他是俄羅斯軍隊的庇護者。
大教堂廣場南邊和東邊廣大的綠地是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這片綠地因緊鄰秘密塔(Secret Tower)而得名,過去塔內有通往莫斯科河(Moscow river)的密道,在蘇聯時代已被填平。
伊凡大帝鐘樓(Ivan the Great Bell Tower)東邊是伊凡廣場(Ivan square)。廣場到16世紀末沙皇費奧多爾一世(Feodor I Ioannovich)在位時才出現,他在這裡建造統治帝國的政府機關。過去沙皇令慣例會在伊凡廣場昭告,秘書站在臺階上大聲對民眾宣讀。
大克里姆林宮約有700個房間,包括帶有樓梯的主前廳、五個對應五種勳章等級的大廳、豪華的皇后接待室、沙皇家族的內室以及位於一樓的僕人房間。內部裝飾風格五花八門,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及拜占庭俄羅斯式的飾物。
今日的大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總統最重要的官邸,遊客只能繞著外圍看。建築師托恩讓建築中的一系列大廳都位於一條軸線上,而且是以宮殿長方形建築為中心,建成後出現新的統一性。巨大的建築群相互連接,構成一個平衡如畫的整體。
兵器庫(Armoury Chamber)是根據托恩的構思於1844-1851年在被拆除的十七世紀馬廄上所建成。它是大克里姆林宮的一部分用於收藏和展示沙皇金庫的珍寶,它也是俄羅斯首批用作博物館的建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