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石窟內佛像

           大乘(Mahayana)佛教一詞具有雙重涵義。第一層是指『歷史時期』。大乘佛教一般推測是西元一世紀左右從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發展出 來的。大乘佛教將保守修自心者稱為『小乘』,因其只度自身之故;而修菩薩道者,則稱為『大乘』,因其度眾生多。大乘佛教在龍樹 (Nagarjuna, 150-250)之前沒有長期安定的組織,而『上座部』佛教長期由王權支持,大乘佛教因此遭權力驅逐並被稱為非法。故在歷史記 載的保存上,大乘在早期遺下的記載相當少。歷史上將現存大乘佛教史料時代以後的時期統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資料空白的歷史時期被稱 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另一層則是根據教理區別而分的派別,『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並列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上座部』 佛教與『大乘』佛教則是今天教理之區別。佛教進入大乘時期後,新修建的石窟內外開始都裝飾著佛像,連先前石窟內部也都加上壁畫。佛祖 的雕像也放在僧院內,僧院也逐漸演變成為佛堂。後來隨著崇拜偶像意識的加強,連印度教的東西也開始加入。


2第一窟菩薩像

           第一窟修建於哈理遜納(Harishena)國王晚期,完全依照優秀畫師們的想法繪製,所以壁畫的完整度很高,而且保存狀態良好。石窟內壁畫場 面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手持青蓮菩薩像(Padmapani),法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這也是整個阿姜陀石窟壁畫裡面最出色的一幅,印 度官方宣傳海報採用的就是這幅畫,也因此這窟的遊客最多,多到門口管理員需要控制進入人數。裡面嚴禁使用閃光燈和腳架。


3第一窟主佛

           石窟最內部是釋迦牟尼雕像,高3公尺,從三個角度觀看有三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莊嚴凝視。實 際上裡面限制重重,根本沒有左看和右看的好位置,大家只能看佛沈思。


4第二窟主佛

           第二窟修建時間比第一窟稍晚,壁畫同樣保存完整,人氣也是很旺。這些壁畫並不是直接畫在岩壁上的。也許是為了抹平鑿痕便於畫畫,先 在岩壁上塗上一釐米厚由泥土、牛糞和穀殼混合而成的草泥,等到草泥大半乾後,再刷上一層石灰然後才作畫,這樣一來就為後人保存壁畫帶 來了隱患,壁畫受潮後容易成片地脫落, 就算天然顏料永不褪色,成片剝落後的壁畫看起來還是殘缺不全。


5第二窟天花板

           雖然說第二窟的壁畫保存算比較好的,大小不同的脫落處還是很多,拍出來的照片多模糊不清。小銘到覺得天花板的圖案完整性最高,殿堂前 兩個像曼陀羅的圓形幾何圖案就非常出色。


6第四窟門口

           第四窟 整個阿姜陀最大的精舍石窟,內部由二十八根柱子構成。但因斷壁橫穿難以作業,連壁畫都沒有畫就放棄。


7第七窟門口

           第七窟(門口) 幾乎所有導覽資料都是一語帶過,入口兩側是雕滿百尊石佛的牆壁。在阿姜陀石窟算是非常特別,小銘也跟很多遊客一樣努力地想把這面 石壁拍下來。


8第七窟主佛

           第七窟(內部) 被旅遊書遺忘的第七窟雖然沒有完整的壁畫精美的石雕,但在燈光的照耀下樸素中帶有獨特的美感,真的很值得慢慢品味。


9第十一窟天花板

           第十一窟雖然屬於後期的大乘佛教卻介在第十窟和第十二窟這兩個前期窟群中間,很顯然是後人勉強在兩個石窟間開鑿的,也因此有點歪斜。 入口的天花板畫滿灰階色調的蓮花圖案,剎是美麗,不知道是顏色脫落還是當初剛進入大乘佛教時期還在摸索不敢用色太華麗。阿姜陀的美往 往在這些導覽書上沒提到的小地方。前後將近七百年的時間,歷代的僧人工匠留下不少令人驚嘆的作品。


10第十一窟門口

           到十一窟要爬點階梯,儘管辛苦些它在整個阿姜陀有著承先啟後的意義,它是部派佛教過渡到大乘佛教的代表,阿姜陀第一個出現在佛殿的佛 像就在這裡,佛像後面緊貼著佛塔(Stupa)。

arrow
arrow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