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羅瓦納撼動凱拉薩山

           印度教(Hinduism)一詞是19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多種名字來稱呼自己的宗教,如『吠陀信仰』、『毗濕奴信 仰』、『濕婆信仰』等。事實上不同教派教義的區別很大,因此也有觀點認為印度教不是單一宗教,而是一族有一定共同點的宗教。印度教與 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 ,大約在9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Shankara)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是 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個 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印度教和佛 教同樣相信因果報應, 可能是兩種宗教互相影響的結果。


2阿凡達石窟1

           第十五窟是阿凡達石窟(Das Avatar Caves),先前橫掃全球票房的電影『阿凡達』(Avatar)名字應該來自古梵文。Avatar中文翻成『化身 』,意指神明為了某些目的以異能變化自己的形象,而成為其他人、物,以佛教來說比較近似於『轉世』或『下凡』。印度教中最著名的是保 護神毗濕奴(Vishnu)的十大化身。這個石窟右側刻有其中的五個化身。(印度教認為佛陀是毗濕奴的第九化身)


3阿凡達石窟2

           不過十五窟基本上還是以尊敬濕婆神為主,前廳右惻就刻有濕婆神從林迦顯現出來,創造神梵天(Brahma)和保護神毗濕奴在旁邊以謙卑的姿 態守候,這反應當時拉什特拉庫塔王朝對濕婆神的尊崇遠高於其他兩位印度教主神。


4跪伏門前的公牛南迪

           第二十一窟被稱為拉梅斯瓦拉石窟(Ramesvara Caves),建於西元六世紀末是艾羅拉石窟中年代最早的印度教石窟。廟門前有隻跪伏的神牛 ,這個廟當然也是獻給濕婆神的,這隻神牛是濕婆神的坐騎叫做『南迪』(Nandi)。入口兩旁刻有恒河女神(Ganga),手持淨瓶,坐騎是海 獸摩伽羅。裡面的雕刻相當細緻,包含一些密荼那(Mithuna),密荼那就是牟一直很想去看的那種印度古老藝術。


5十首惡魔羅瓦納

           當然小銘應該沒有拍到,逛到這裡大家早已血糖低下,下午一點半多不餓也難,只想快快的把『地球步行』裡面有提到的重點石窟掃過,結束 無盡的石窟循環,去享受愉快的午餐。


6第二十九窟大門

           第二十九窟是印度教的最後一窟,被稱為都瑪雷納(Dumar Lena),跟二十一窟同樣建造於西元六世紀末,在早前的石窟都是以單純在山壁上 挖洞然後雕刻的模式建造,之後的石雕建築不再滿足於山洞模式,日趨複雜的技術直接把整個山丘雕成想要的神廟形狀,第十六窟凱拉薩神廟 (Kailasa Temple)就是集大成的代表,第二十九窟是處於這種風格轉變的過渡時期產物。


7石窟內石獅

           第二十九窟是十字形的格局,門口有兩隻石獅子守衛。裡面祭壇同樣是濕婆神的代表『林迦』,旁邊兩側有鑿光整個山壁建造的中庭,整個神 廟的格局跟之前的比較顯的比較複雜。最後五個耆那教石窟比較沒有可看性,我們就沒有去啦。(其實是忘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印度 艾羅拉 印度教
    全站熱搜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