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窟內部1

           佛教產生並流傳開始於古印度,大約在西元前6~5世紀創始人悉達多(西元前565~485)創立佛教。佛教興起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國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刹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於是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佛教也是其中主要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摩揭陀國(Magadha)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從西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印度本土則由於西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再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2第六窟

           第六窟 建於西元七世紀,有兩尊艾羅拉石窟雕刻最細緻的佛像,左邊是多羅菩薩(Tara),右邊是孔雀明王(Mahamayuri),佛教的學習之神(?)。不要問我在哪裡?當時根本沒注意到。


3第九窟

           第九窟 以華麗複雜的門面雕刻聞名,要爬樓梯上去。小銘逛到這邊已經有點懶所以沒有進去。


4第十二窟      第十二窟 古代版的三層公寓(丁德勒Tin Thal),第十一窟是兩層(兜德勒Do Thal)到這裡就再進化增高一層。最頂層的佛堂(現禁止進入)有尊旁邊圍繞七個化身的大佛。 5第十窟外門

           艾羅拉的佛教石窟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第十窟,它建於西元八世紀,圓頂的造型交錯著肋骨般的石刻條紋,在光線的投射下呈現出彷若木雕刻的光影,又稱作維什瓦卡馬石窟(Viswakarma caves),意思是木匠。這是艾羅拉石窟唯一的支提(Chaitya)也是全印度最好的支提之一。支提為印度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泛指佛殿、塔廟、祠堂,通常呈現U字形,長方形前殿兩側排列有八角形的柱林。


6第十窟內部2

           進入石窟內就可以強烈的體會到穹蒼光影帶來的聖潔感,最尾端坐著型態莊嚴的大佛,剎那間讓小銘覺得真的有神的存在。很多參觀的遊客都靜靜的佇立在石窟內,沈浸在這與自我內心對話的寧靜中。

arrow
arrow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