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冬宮廣場1

           巴洛克風格(Elizabethan Baroque style)的冬宮(Winter Palace)外觀為長250公尺高30公尺白色和天藍色調的長方形建築。這座氣勢非凡的宮殿象徵帝俄長達兩百年的輝煌歲月,裡頭擁有1786扇門、1945道窗戶、1500個房間及117座樓梯。1837年冬宮發生大火,火勢延燒數天內部幾乎全毀,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下令於一年內修復,規劃者布留洛夫(Alexander Briullov)以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Rococo style)重建,這也是現存冬宮內部的樣貌。另一方面尼古拉一世看到歐洲諸王國首都皆有大型公共美術館,為不落於人後於1839年命德籍建築師克倫澤(Leo von Klenze)建造新展館用以展示自凱薩琳大帝以來的收藏品,1852年新艾米塔吉(New Hermitage)落成作為公共美術館,當時只有這一部分開放給民眾參觀。1917年革命後沙皇時代結束,所有冬宮的建族群轉變成今日的艾米塔吉博物館。

2第一版冬宮

            隨著聖彼得堡建設工程漸上軌道,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原先當成臨時宮殿的小木屋也不堪使用,他於1711年命瑞士籍義大利建築師特雷齊尼(Domenico Trezzini)建造新皇宮,這是冬宮的起源。第一版的冬宮是座兩層樓不起眼的建築。

3第二版冬宮

            彼得大帝很快就不滿意皇宮不夠氣派於1721年命德國建築師馬塔爾諾維(Georg Mattarnovi)建造第二版的冬宮。1727年沙皇彼得二世(Peter II)再度命特雷齊尼建造第三版冬宮,這次他大幅擴大,以第二版冬宮當成中間連接的閣樓,打造壯觀的彼得風巴洛克建築。

4阿普拉克辛宮

            1730年女沙皇安娜(Anna Ioannovna)繼位後於1732年再度遷都回聖彼得堡,他選擇鄰近的阿普拉克辛宮(Apraksin Palace)作為住所。這座氣派的宮殿為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Fyodor Apraksin)於1717到1725年間建造的私人宅邸。

5第四版冬宮

            安娜稍後命義籍建築師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以阿普拉克辛宮為核心進行擴建,這是第四版的冬宮。1741年女沙皇伊莉莎白(Elizaveta Petrovna)繼位,拉斯特雷利仍繼續原先計畫,但他於1753年提出新的方案,傾力打造一座可作為帝國象徵的巨型皇宮,在女沙皇的殷殷期盼下不惜代價全力趕工下於1759年落成,這是最終版的冬宮,共花費250萬盧布(等同3000公斤的黃金)。1762年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繼位,1764年她從瀕臨破產的普魯士商人戈茨科夫斯基(Johann Gotzkowsky)購得225幅繪畫作品。為安置這些最早的收藏品,她於同年命德籍建築師費爾滕(Yury Velten)在冬宮旁增建,於1766年完成一部分,1767年法籍建築師米歇爾(Jean-Baptiste Michel Vallin de la Mothe)繼續工程於1769年完成,他把新建築命名為『艾米塔吉』(歸隱之意),作為從繁忙國政退下的私人空間,這就是今日的小艾米塔吉(Small Hermitage)。在凱薩琳大帝瘋狂的收集藝術品下空間很快不夠,1770年代她再命費爾滕在小艾米塔吉旁建造更大的建築,這就是老艾米塔吉(Old Hermitage)。第三次的增建於1783到1787年由義籍建築師夸倫吉(Giacomo Quarenghi)進行,這就是艾米塔吉劇院(Hermitage Theatre),彼得大帝時代的第三版的冬宮也在此時被拆毀,至此冬宮的主體大致完成。

6凱旋門

         從與涅瓦大街相交的波沙亞莫斯卡亞街(Bolshaya Morskaya St.)北走會來到雙重的拱門,這是為紀念拿破崙戰爭勝利所建造的凱旋門,凱旋門的另一頭就是冬宮所在的冬宮廣場(Palace square)。

7參謀總部大樓

           盤據廣場南端的是龐大參謀總部大樓(General Staff Building),由義籍建築師羅西(Carlo Rossi)於1819至1829年間為俄軍打造帝國風總部,跟凱旋門同樣紀念拿破崙戰爭勝利,東翼一部分劃入艾米塔吉博物館。

8冬宮廣場2

            1759年最終版的冬宮落成這座廣場即存在,俄國近代許多重大事件都在這廣場發生,最重要的為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神父加邦(Georgy Gapon)帶領二十萬群眾齊聚廣場,向沙皇呈遞改革的請願書。

Кровав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

            後來軍隊進行血腥鎮壓,造成一千多人死亡。這次的行動使得俄國民眾對於沙皇作為改革者的幻想徹底破滅,推翻沙皇政權的革命勢力逐漸增強,影響1917年的兩次革命。

10亞歷山大柱

            冬宮廣場中央高47.5公尺的亞歷山大柱(Alexander Column),於1830年動工為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擊敗拿破崙的入侵,由法籍建築師蒙費朗(Auguste de Montferrand)監造於1834年完成,頂端為手持十字架的天使。

11冬宮正門

            二戰時德軍封鎖聖彼得堡期間冬宮受到很大破壞,但館藏的藝術珍品所幸受到人民妥善及時的保護。二戰後隨即進行修復,身為世界四大博物館的艾米塔吉每年有超過三百五十萬的拜訪者。

12花園

13冬宮內部

arrow
arrow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