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印度1

           十九世紀英國為開發馬來半島自南印引進大量泰米爾(Tamil)人當勞工,原先規劃安置在珠烈甘榜區(Chulia Kampong),後來人數不斷增加無法負荷遂移居到現在的小印度(Little India),當地人習慣稱為竹腳(Tekka),華人導遊說最早這裡是片茂盛的竹林。

2小印度商場1

           小印度商圈主要沿著實龍崗路(Serangoon Rd)發展,第一個點就是小印度商場(Little India Arcade)。這是個小型的綜合廣場,裡頭26家店家販賣各種印度商品,印度大陸特有的繽紛混亂當然也複製過來。

3小印度商場2

    繞了一圈大多是手工藝品、線香、圍巾之類,對小銘跟怡孜這兩個印度拜訪次數加起來快超過十次的實在沒什麼新奇感。在新加坡裡小印度算是髒亂,但跟真實的印度比起來這裡還是乾淨許多。

4香蕉葉阿波羅餐廳

    香蕉葉阿波羅餐廳(The Banana Leaf Apollo)自1974開幕,堅持南印的傳統--以香蕉葉提供食物給客人。這家是分店總店也在附近,這是當地人推薦的印度餐廳,不過印度菜嘛,很多台灣人都吃不習慣。

5小印度2

           印度裔佔新加坡約9%,但擔綱建設重任的勞工很多都是印度人,小銘在工地看到的幾乎都是皮膚黑黑的南印人。華人導遊說這些勞工在假日休息都會湧到小印度來尋找家鄉的味道,到時這裡巷弄街道會擠滿印度人。

6果菜攤1

           這邊的印度人以泰米爾佔大多數,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首府清奈(Chennai)一詞常可在店家看見,很多香料蔬菜及商品都是從清奈運來,像這家果菜攤就標榜來自南印。 7韓印法

           擁有亮麗色彩窗戶的是『韓印法』(Haniffa)商店,1962年韓印法先生(Mohamed Haniffa)在此區開立販售紗麗等紡織品的小店,後來經營有成業務擴展至馬來西亞及印度,搖身成跨國企業。 8小印度3

           『韓印法』是伊斯蘭教常見的名字,原意為公正誠實。今日的韓印法商店像座超市,除日常用品食物外也賣珠寶電器,這邊可以找到不少印度本地商品如美黛詩(MEDIMIX)及喜馬拉雅(Himalaya),價錢當然比台灣便宜。 9馬里安曼廟

           有印度人當然就會有印度廟(當地習慣稱為興都廟,請用台語發音),小印度內有好幾座南印風格的興都廟但新加坡最古老的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卻在華人聚集的牛車水。1819年印度商人匹賴(Naraina Pillai)跟隨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前來新加坡進行殖民地開發,他於1827年建造這座興都廟供俸馬里安曼女神,女神是濕婆妻子帕爾瓦蒂(Parvati)的化身。最早興都廟入口並無塔門(Gopuram),1903年才添加三層塔門,並於1925年改建成現今六層。 10婚禮大廳1

           馬里安曼興都廟為早期移民至新加坡的印度人提供短期落腳處。傳統印度婚禮需要祭司主持儀式,這座興都廟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舉辦婚禮的地點,神廟後頭相連的是婚禮大廳。 11果菜攤2

     12婚禮大廳2

    

arrow
arrow

    小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